蟑螂[中藥]

蟑螂[中藥]

蟑螂,中藥名。為蜚蠊科大蠊屬動物美洲大蠊(Linnaeus)、澳洲蜚蠊(Fabricius)、蜚蠊屬動物東方蜚蠊Linnaeus.的全體。動物美洲大蠊,分布於我國北方各地;動物東方蜚蠊,全國各地均有分布;動物澳洲蜚蠊,分布於熱帶、亞熱帶地區。具有散瘀,化積,解毒之功效。主治症瘕積聚,小兒疳積,喉痹,乳蛾,癰瘡腫毒,蟲蛇咬傷。

貯藏

貯乾燥容器內,密閉,置乾燥處。防蛀。

別名

蜚《爾雅》,蜚蠊《本經》,飛蟅《廣雅》,負盤(《爾雅》郭璞注),石姜、滑蟲《新修本草》,茶婆蟲、香娘子《綱目》,贓郎《綱目》,偷油婆《分類草藥性》,醬蟲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。

入藥部位

全體。

性味

味鹹,性寒。

歸經

入肝、脾、腎經。

功效

散瘀,化積,解毒。

主治

症瘕積聚,小兒疳積,喉痹,乳蛾,癰瘡腫毒,蟲蛇咬傷。

相關配伍

1、治臌脹,蟑螂一個(焙乾),蘿蔔子一撮。共炒為末,好酒吞。(《綱目拾遺》引《周益生家寶方》)

2、治症瘕積聚,蟑螂(炙),研末。每服1.5g,以馬鞭草、大薊各30g,煎濃汁沖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1982年)

3、治兒疳初起,蟑螂,去頭、足、翹,新瓦焙乾,常與食之。(《百草鏡》)

4、治無名腫毒,蟑螂十個,鹽一撮。同搗爛敷之,留頭。(《慈航活人書》)

5、治疔瘡,蟑螂大者七個,去頭、足、殼,將砂糖少許同搗爛,敷疔四圍,露出頭。(《綱目拾遺》)

用法用量

內服:煎湯,0.5-1.5g(或1-3隻);或研末。

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藥理作用

1、抗腫瘤作用。

2、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數。

使用注意

孕婦忌用。

炮製

一、採集加工:夜間在廚房、牆角、坑邊、倉庫等處捕捉,鮮用,或用沸水燙死,曬乾或烘乾。

二、炮製方法:現行,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,焙乾研末。

鑑別

一、藥材性狀

(1)美洲蜚蠊,本品呈橢圓形,較大,長4.3-5.5cm。體紅褐色,背腹扁平,頭小,向腹面傾斜,觸角1對,長線狀,複眼發達,腎形,單眼2個。前胸擴大如盾狀,蓋於頭上;前胸背板中央有2個互相連線的大黑斑,邊緣有黃色寬頻紋。足3對,側扁,基節寬大,腿節和脛節上具刺,跗5節,末端有2爪;翅2對,膜質,前翅小,後翅大,掩蓋腹端;腹部末端有尾須1對。質鬆脆,易碎。氣微腥,味微鹹。

(2)東方蜚蠊,體呈橢圓形,背腹扁平,長約 2.5cm,外表面深褐色,有油狀光澤。

(3)澳洲蜚蠊,形與美洲蜚蠊相似,體較小,體褐棕色,體長約3.5cm。

二、飲片性狀

成粉狀,深褐色,有特異臭氣。

形態特徵

1、美洲大蠊,體長4-5厘米,橢圓形而扁,紅褐色,有光澤。頭小,隱於前胸下,觸角鞭狀,超過翅的末端。前胸背圓形。翅發達,蓋過腹部的末端,前翅較小,葉狀,革質,有赤褐色的翅脈。後翅大,膜質,扇狀。足長而側扁。腹部各節後緣濃赤褐色。尾端有2長2短的尾毛,司嗅覺功用。

2、東方蜚蠊,體中型,長約25毫米,全身黑色或暗褐色,前胸背板顏色一律;有短翅,雄蟲不到腹部後端;雌蟲只有1對小片。

3、澳洲蜚蠊,形態與美洲蜚蠊相似,體較小,淺褐棕色,全長約3.5厘米。特點為:前翅基部的外側邊緣有明顯的黃色寬紋帶,觸角短,不超過翅的末端。

生長環境

美洲大蠊,喜居於家室內,特別是溫暖有食物的地方。白晝匿居於陰暗隱蔽處,晚間出來活動,雜食性。動物美洲大蠊,分布於我國北方各地;動物東方蜚蠊,全國各地均有分布;動物澳洲蜚蠊,分布於熱帶、亞熱帶地區。

相關論述

1、《本草經集注》:“形亦似䗪蟲而輕小能飛,本在草中。八月、九月知寒,多入人家屋裡逃爾。有兩三種,以作蠊姜氣者為真,南人亦啖之。”

2、《蜀本草》:“圖經云:金州、房州等山人啖之,謂之石姜,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。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